1.简介
本学位点紧密围绕能源动力产业领域发展战略和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需要,以能源动力领域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能在能源动力领域承担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等方面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我校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点自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学位点依托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是综合我校澳门新葡官网进入、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学院优势资源组建而成,拥有“风电装备与电能转换”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与传动系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风电运维与测试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绿色低碳建筑节能与材料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气控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澳门新葡官网进入-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0余个教学和科研平台。本专业学位点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盛弘电气有限公司、湖南世优电气有限公司、九华时代风电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并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为我校研究生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为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特色与优势
本学位点起源于我校办学之初设立的电机制造、电器制造等能源动力相关专业,已有近70年工程教育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能源动力产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现有3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9个省级科研平台,与50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密切合作。自2011年起,已完整培养7届157名硕士研究生。围绕能源变换、装备制造和能源利用,在电能变换与电气装备、能源动力系统与智能控制、动力机械设计与制造、能源利用与能源开发4个方向开展研究。现有校内导师59人,校外导师45人。本学位点的设置正是面向全国、立足服务湖南省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优化我省专业学位点布局,满足我省及地方能源动力领域关键技术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1.2主要研究领域方向
1.电气工程:包括新能源发电及控制、新型电机与智能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驱动、电能变换与控制、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电气测控及故障诊断等。
2.机械工程:包括风电装备设计与制造、能源动力系统动力学分析与可靠性评估、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技术、结构轻量化与成型技术等。
3.动力工程:包括太阳能与地热能高效利用、空调、制冷及低品位热能利用、绿色低碳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等。
2.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依托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省级“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拥有“风电装备与电能转换”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风力发电机组及控制”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近5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922万元(历史总投入9854万元),为本学位点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为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学位点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的,以知识、能力、素养提升为核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设置了研究方向课程、企业课程、前沿讲座等特色课程,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促进学生职业化和个性化培养。
为激励研究生争先创优,刻苦钻研,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立了100%覆盖面的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三助”岗位等资助体系;设立了新生入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年综合奖学金等优秀学生奖学金;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学校于2011年设立“研究生工作处”,成立了工程领域学位点,分设学位点负责人和秘书各1名。依据上级有关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澳门新葡官网进入学位点管理办法》等30多个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涵盖招生培养、学籍学位、学风建设、师资队伍等培养全过程,为培养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校图书馆收藏能源动力领域相关中外图书、期刊、视频音频、报纸、光盘、数据库资源等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其中纸质图书50.9万余册、期刊473种,电子期刊及图书34.2万余册(种),数据库47个,主要有中国知网、维普、超星等中文网站,以及Springer(摘要)、国道外文等多种网络资源,包括本领域相关学术期刊、博硕学位论文、科技信息、国家专利、中外标准、多媒体课件等。同时,积极拓展文献资料和数据库来源渠道,参与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共享其所有资源,以CALIS、CASHL为主要依托,采用分馆模式实施学科专业资料室自动化管理,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活动,逐步实现全校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享。